Print

发布时间: 2022-02-28
摘要点击次数:
全文下载次数:
DOI: 10.3969/j.issn.2096-8299.2022.01.015
2022 | Volume 38 | Number 1




    应用基础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团数为5的零因子图对应的有限交换局部环
expand article info 刘琼, 吴明光
上海电力大学 数理学院, 上海 200090

摘要

零因子图主要是利用图论的语言和工具来研究并解决代数中的一些难题。对于任意的有限交换局部环, 其代数结构一直是研究难点。通过对零因子图团数的分类, 讨论了当团数为5时, 对应的有限交换局部环R的代数性质, 刻画了环R的极大理想的幂零指数。特别是, 当极大理想的幂零指数为5时, 对极大理想的代数结构及极小生成元集进行了具体刻画。

关键词

有限交换局部环; 星图加细; 代数结构; 团数

On Finite Local Rings With Clique Number Five
expand article info LIU Qiong, WU Minggua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009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zero-divisor graph mainly uses the language and tools of graph theory to study and solve some research problems in algebra.For any finite local ring R, the algebraic structure of ring R is always a difficult problem.We study the algebraic properties of rings R whose zero-divisor graph Γ(R) has clique number five.Furthermore, we give the complete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maximal ideal of the finite commutative local rings with ω(Γ(R))=5 and N()=5.

Key words

finite commutative local rings; refinements of a star graph; structure; clique number

零因子图是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环与半群的代数结构、性质与其零因子图的图结构、图性质之间的关联关系。零因子图的概念首先是由BECK I[1]在1988年提出的, 后来又有许多数学工作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和推广[2-8]。本文主要是利用零因子图的团数来研究相应的有限交换局部环(以下简称“有限局部环”)的代数结构与性质。

设(R, )是有限局部环, 其中是环R的极大理想, 也是R的全体零因子的集合。本文用N()表示极大理想的幂零指数。记Γ(R)为环R的零因子图, 对于任意的非零元a, b: 若abab=0, 则ab之间有一条边相连; 若存在一个点c满足它与Γ(R)中其他所有点都相连, 则称Γ(R)是中心为c的星图加细; 若除中心c外, 其他所有点之间互不相连, 则称Γ(R)是星图。对于点集C={x1, x2, x3, …, xn}, 若xixj=0(ij), 则点集C构成了一个完全图Kn; 若C中所有点都包含在中, 则称点集C构成了图Γ(R)的一个团。图Γ(R)中所包含的具有最大顶点个数的团称为图Γ(R)的最大团, 最大团所包含的顶点个数称为图Γ(R)的团数, 并记为ω(Γ(R))。

本文中所用到的关于代数、图论的符号和语言参考文献[9-10]。

1 引理介绍

引理1   设(R, )是有限局部环, 且满足ω(Γ(R))=5, 则N()≤5。

证明   令k=N(), 并反设k≥6, 则有k=0, k-1≠0。

因为R, 所以k-1k-2k-3。取ck-1, ak-2\k-1, bk-3\k-2, u2, 满足bu≠0, 可知a, b, c互不相等。

假设k≥6, 可知a2=b2=c2=ac=ab=bc=0。由(a+c)u=0, 可知a+cb。同理可证: a+bc, b+ca

由此可知, 点集{a, b, c, a+c, a+b, b+c}构成完全图K6, 这与已知条件ω(Γ(R))=5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即N()≤5。

引理2   设(R, )是有限局部环, 且满足ω(Γ(R))=5, N()=5, 则Γ(R)是具有唯一中心的星图加细。

证明   反设Γ(R)至少有两个中心ce, 则c=e=0。

因为4·=5=0, 故{0, c, e}⊂4。取a3\4, 满足a2=0, 但at≠0, 其中t。又因为(2)2=4≠0, 可取b2\3满足b2≠0。不难证明, a+cb, a+eb, ab=0。由此可得, 点集{a, c, e, a+c, a+e, b}构成完全图K6。这与已知ω(Γ(R))=5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此时, Γ(R)是具有唯一中心的星图加细。

2 主要结论

定理3   设(R, )是有限局部环, 且满足ω(Γ(R))=5和N()=5, 则下列结论成立:

(1) , 其中3≤k≤5;

(2) 极大理想的极小生成元集的个数大于2。

证明    (1) 由已知条件及前面两个引理可知: 5=0, 且Γ(R)是具有唯一中心c的星图加细。再由前面的证明过程可知, 4={0, c}。下面先考虑|3 |的值。

易知, 43。取a3\4。因为3R, 且(3)2=0, 所以a2=0, {0, c, a, a+c}⊂3。由此可知, |3 |≥4。

假设|3 |>4, 则还存在一个b3, 且b≠0, c, a, a+c。根据类似上述的讨论可得, b2=ab=0。又因为32, 故一定还存在一个t2\3。由2·3=0可知, at=bt=0。

综上分析可知, 点集{a, c, a+c, b, b+c, t}构成完全图K6。这与已知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因此, |3 |=4。

不妨假设3={0, a, c, a+c}。由32可知, 2\3$ \varnothing $。取b2\3, 下面考虑b2的值。

假设b2=0。因为ab5=0, cb=ac=0, 所以点集{a, c, a+c, b, b+c, a+b}构成完全图K6。这与已知ω(Γ(R))=5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因此, 对于任意的b2\3, 都有b2≠0。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b24={0, c}, 故b2=c

由点b的取法可知, 点集{0, a, c, a+c, b, b+c, a+b, a+b+c}中的点两两互不相等, 且都包含在2中。由此可得|2 |≥8。下面证明|2 |=8。

反设|2 |>8, 则还存在一个d2\3, 满足db。因为2R, 所以b+d2。类似上述讨论可知, d2=(b+d)2=b2=c, 即

$ \begin{array}{c} c=(b+d)^{2}=b^{2}+2 b d+d^{2}= \\ b^{2}+d^{2}+2 b d=2 c+2 b d \end{array} $ (1)

由引理2可知, Γ(R)是中心c的星图加细, 由中心的唯一性可知2c=0。故2∈, 且2bd5=0, 即2bd=0。代入式(1)中可得, c=2c+0=2c=0。这与c不为0相矛盾。由此可知, 假设不成立, 故|2 |=8。

(2) 由(1)的证明, 不妨令4={0, c}, 3={0, a, c, a+c}, 2={0, a, c, a+c, b, b+c, a+b, a+b+c}, 其中cΓ(R)的唯一中心。令{α1, α2, α3, …, αn}是极大理想的极小生成元集。下面证明n≥3。

反设n≤2。若n=1, 即={α1}。不难验证(α1)2=b, (α1)3=a, (α1)4=c, (α1)5=0。此时ω(Γ(R))=4, 这与已知ω(Γ(R))=5矛盾。下面考虑n=2的情况。

={α1, α2}。因为a ={0, c}, 所以i=0或c(i=1, 2)。又因为a不是中心, 故aαi不能同时为0。由对称性, 不妨假设1=c。若2=c, 可令α2=α1+α2, 则不难验证{α1, α2}是极大理想的另一个极小生成元集, 且满足1=c, 2=a(α1+α2)=2c=0。因此, 对于极大理想的极小生成元集{α1, α2}, 只需考虑1=c2=0的情况。因为2=0, 由(1)的证明可知α22≠0。

下面分情况考虑α12α22的值。

情况1  若α12=α22,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α12α22不能同时为0。

① 若α12=α22=b, 则α13=1, α23=2=α1(α1α2)。下面考虑α1α2的值。易知, α1α22

α1α2=c, 则α13=α12α1=α22α1=α2(α2α1)=0。同理可证, α23=0。这与3≠0相矛盾, 故α1α2c。同理可证, α1α2≠0。

α1α2=a, 则α13=α12α1=α22α1=α2(α2α1)= 2=0。同理可证, α23=1=c, α24=0。这与4≠0相矛盾, 故α1α2a。同理可证α1α2a+c

α1α2=b, 则α13=α12α1=α22α1=α2(α2α1)=α2b=α23, 又因为3={0, a, c, a+c}, 下面考虑αi3(i=1, 2)。易知, αi3不可能同时为0。

α13=α23=c, 则b2=(α12)2=α14=1=0。这与前面讨论中b2=c相矛盾, 故αi3不可能同时为c(i=1, 2)。

α13=α23=a, 则b2=(1)α2=α13α2=2=0。根据类似上述的讨论可知, 假设不成立, 故αi3不可能同时为a。同理可证, αi3不可能同时为a+c

由上述的讨论可知, αi3(i=1, 2)不可能同时为0, c, a, a+c。这与αi23={0, a, c, a+c}矛盾。故前提假设不成立, 即α1α2b。同理可证, α1α2b+c, a+b, a+b+c

综上所述, α1α2≠0, c, a, a+c, b, b+c, a+b, a+b+c。这与α1α22={0, a, c, a+c, b, b+c, a+b, a+b+c}相矛盾。这说明前提假设不成立。故当α12=α22时, 二者不能同时等于b, 同理可证, 二者不能同时等于b+c, a+b, a+b+c

② 若α12=α22=a, 下面考虑α1α2的值。

α1α2=c, 则c=1=α22α1=α2c=0。这与c不为0相矛盾, 故α1α2c。同理可证α1α2≠0。

α1α2=a, 则α13=(α22)α1=1=c, α14=0, α23=2=0。由此可得, 4=0。这与4≠0相矛盾, 故α1α2a。同理可证, α1α2a+c

α1α2=b, 则1=(α1α2)α1=2=0, c=b2=b(α1α2)=0。这与c不为0相矛盾, 故α1α2b。同理可证, α1α2b+c, a+b, a+b+c

综上所述, α1α2≠0, c, a, a+c, b, b+c, a+b, a+b+c。这与α1α22={0, a, c, a+c, b, b+c, a+b, a+b+c}相矛盾。这说明前提假设不成立, 故当α12=α22时, 二者不能同时等于a。同理可证, 二者不能同时等于c, a+c

根据上述情况1的讨论可知, 情况1的前提假设不成立, 故α12α22

先考虑α22的值。假设α22=b, 则α23=23={0, c, a, a+c}。那么, 不论2取何值, 都有c=b2=(2)α2=0。这与c不为0相矛盾, 因此, α22b。同理可证, α22b+c, a+b, a+b+c

又因为α222。由对称性可知, 只需要考虑α22=cα22=a的情况。

情况2   若α22=c, 考虑α12的值。若α12=a, 则α14=0, α23=0。由此可得, 4=0, 这与4={0, c}相矛盾, 故当α22=c时, α12a。同理可证, α12a+c。再由对称性可知, 只需要考虑α12=b的情况。下面再考虑α1α2的值。由对称性可知, 只需要考虑α1α2=0, c, a, b的情况。

① 若α1α2=0, 则2=α12α2=α1(α1α2)=0, (b+α2)2=b2+22+α22=0。

又因为a(b+α2)=0, 这与(1)中的证明相矛盾, 故α1α2≠0。同理可证, α1α2c

② 若α1α2=a, 则2=α1(α1α2)=1=c, (b+α2)2=b2+22+α22=c+2c+c=0。与上面的讨论类似, 可得出相矛盾。

③ 若α1α2=b, 则2=(α1α2)α2=α1α22=α1c=0。与上述的讨论类似, 可知假设不成立。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α22c。同理可证, α22≠0。

目前, 只剩下1种情况, 即α12=b, α22=a。此时, c=1=α22α1=α2(α2α1), 由α2α12={0, a, c, a+c, b, b+c, a+b, a+b+c}可知, α2α1∈{b, b+c, a+b, a+b+c}。为了不失一般性, 不妨令α2α1=b, 则α13=1=α1(α1α2)=α12α2=2=c, α14=0, α23=2=0。由此可得4=0, 这与4={0, c}相矛盾, 故前提假设不成立, 即n≠2, n≥3。

3 结语

本文讨论了当零因子图Γ(R)的团数是5, 并且极大理想的幂零指数也是5时, 极大理想的极小生成元集的代数结构。在后续研究工作中, 还可借助的极小生成元集的结构确定环R的代数结构, 进一步确定环R的同构分类。

参考文献

  • [1]
    BECK I. Coloring of commutative rings[J]. Journal of Algebra, 1988, 116(1): 208-226. DOI:10.1016/0021-8693(88)90202-5
  • [2]
    ANDERSON D F, LEWIS E F. A general theory of zero-divisor graphs over a commutative ring[J].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Algebra, 2016, 20(20): 111-135. DOI:10.24330/ieja.266187
  • [3]
    ANDERSON D F, LIVINGSTON P S. The zero-divisor graph of a commutative ring[J]. Journal of Algebra, 1999, 217(2): 434-447. DOI:10.1006/jabr.1998.7840
  • [4]
    HAOUAOUI A, BENHISSI A. Zero-divisors and zero-divisor graphs of power series rings[J]. Ricerche Di Matematica, 2016, 65(1): 1-13. DOI:10.1007/s11587-015-0235-y
  • [5]
    LIU Q, WU T S. On zero-divisor graphs whose cores contain no rectangles[J]. Algebra Colloquium, 2011, 18(4): 675-684. DOI:10.1142/S1005386711000526
  • [6]
    ANDERSON D F, FRAZIER A, LAUVE A, et al. The zero-divisor graph of a commutative ring Ⅱ[M]//ANDERSON D D, PAPICK I J. Ideal theoretic methods in commutative algebra. New York: CRC Press, 2001: 61-72.
  • [7]
    ZHURAVLEV E V, MONASTYREVA A S. Compressed zero-divisor graphs of finite associative rings[J]. Siberian Mathematical Journal, 2020, 61(1): 76-84.
  • [8]
    RAD N J, JAFARI S H. A characterization of bipartite zero-divisor graphs[J]. Canadian Mathematical Bulletin, 2014, 57(1): 188-193. DOI:10.4153/CMB-2013-011-6
  • [9]
    ATIYAH M F, MACDONALD I G. Introduction to commutative algebra[M]. Reading: Addison-Wesley, 1969: 36-50.
  • [10]
    BUCKLEY F, LEWINTER M. A friendly introduction to graph theory[M].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Hall, 2003: 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