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专稿
符杨,杨凡,王泽宁
摘要:
海上风机重要部件价格高昂,备件数量配置不合理会导致风机可用率低,成本增加。为了合理确定备件数量,提出了基于部件更新的海上风电场备件数量优化方案。首先,针对部件复杂的劣化过程引入不定期检测策略,运用时间延迟理论优化部件维护策略,得出了部件的更新周期。其次,考虑备件的循环利用,以提高部件可用率为目标,构建基于部件更新的马尔科夫过程。最后,通过算例仿真,证实了该方法有助于合理配置备件数量,降低备件管理成本。
新能源与分布式能源
刘晓婧,张进明,葛志松,穆志君
摘要:
建立中压天然气流量计实流标定装置时,门站调压引起检定用天然气压力、流速、温度均发生波动,这些波动均会影响测量的准确度。以某待建中压天然气流量计实流标定方案为例,根据设计参数进行了管道系统动态仿真,对实流标定装置中最佳检定点的选择进行了讨论。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调压器出口2 m以上的距离处,管道内检定用天然气压力、流速、温度的波动符合检定规程的要求。
张振海,刘建峰,丁昇,袁斌霞,夏阳春,李敏,王道累
摘要:
作为新型催化剂的代表,氮掺杂碳纤维催化剂由于拥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催化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二氧化碳电解处理等领域。综述了目前氮掺杂碳纤维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此种催化剂的合成原理、常用制备方法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梁俊翠,刘方
摘要:
基于Dymola仿真平台,建立了跨临界CO2热泵储能系统动态模型,模拟研究了系统中储能水箱几何尺寸对其性能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比对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借助MATLAB优化工具箱,优化储能水箱的内部结构,优化后热分层系数提高了2.95%。在Dymola中建立优化后的热分层水箱模型,然后通过Dymola建立的热泵储能动态模型对储能水箱尺寸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系统总性能系数提高了3.71%。
卢胤龙,韩明新,任洪波,吴琼
摘要:
构建冷、热、电等不同形式能源在生产、传输、消纳等多环节协同优化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所需。首先,介绍了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基本概念、供能类型及关键技术,结合国内外试点经验,阐述了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能源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梳理了系统优化的内容和路径,探讨了优化路径中的现有研究方法及其不足。最后,总结了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谢红振,马昕霞,李永光
摘要:
搭建了搅拌式风力致热实验装置,进行风力搅拌致热实验,通过动态扭矩测试仪和数据采集仪记录了启动阶段及致热过程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启动扭矩受搅拌转速影响,转速越快,启动扭矩越大;在不考虑能量损失的理想状态下,特定时间范围内,搅拌时间越长温升越高;特定转速范围内,搅拌转速越快,搅拌介质温升速率越大。
叶扬天,卢平,王昱璇,刘凯
摘要:
以杨树枝、柳树枝、稻壳、玉米秸秆、成型稻壳和成型木屑6种生物质为对象,在烘焙温度为200~300℃和停留时间为20~40 min的条件下,利用固定床烘焙实验装置开展了生物质烘焙实验,结合生物炭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热值测定结果,分析了烘焙温度和停留时间对生物炭H/C,O/C,能量得率,能量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烘焙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加,生物炭的挥发分,质量得率,H/C,O/C,能量得率不断下降,固定碳、低位发热量和能量密度不断升高;烘焙温度对生物炭的影响显著强于停留时间,烘焙处理对木质类和农业类生物质影响显著强于成型生物质;在烘焙温度为300℃和停留时间为40 min的条件下,成型生物质的能量密度最高仅为1.10,而木质类生物质的能量密度最高可达到1.40。
能源与动力工程
刘建全,石竟达,张继国,吉慧敏,赵柏阳
摘要:
以某1 000 MW机组核电站压水堆设计及试验数据为依据,将燃料组件沿轴向分为若干个控制体,利用MATLAB软件对临界热流密度(CHF)特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正常运行工况下沿冷却剂流动方向,冷却剂温度从下部第一个控制体到最上部控制体,温度变化趋势为先慢后快最后变化平缓,最高温度值出现在堆芯出口处;燃料棒表面温度变化与核功率有一定的相关性,核功率比较大的燃料棒中间区域热流密度也较大;各核功率状态下偏离泡核沸腾比(DNBR)最小值出现在中间稍偏上的控制体处,DNBR值总体上呈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最高核功率状态下,最小DNBR值最接近1.3,实际热流密度最接近CHF,出现CHF现象的概率增加,运行过程中应防止反应堆超功率运行。
赵飞宇,付在国,张莉,曾卓雄
摘要:
为深入阐明聚合物减阻剂对壁湍流的影响,试验研究了聚合物槽道减阻流中近壁对数层的湍流特征结构。高分子聚合物溶液经过多孔壁面缓慢注入槽道,采用立体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对数层中流向与展向平面内3个方向的速度分量,采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流向与垂直壁面方向平面的速度场。基于条件平均的方法,发现在对数层存在低动量流体的大尺度条带结构,在黏弹性聚合物溶液的影响下,条带在展向方向上扩展,在流向方向上拉伸;条带周围垂直壁面方向的脉动速度强度明显降低,类喷射运动被显著抑制。
蔡灵娟
摘要:
针对某公司2台机组对外供热以来存在协调的问题,提出了供热机组协调修改方案,并应用于该公司2台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中。实施效果表明,该方案解决了该公司2台机组存在的问题,使机组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李其华,冯伟忠
摘要:
针对某燃煤电厂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冷风率偏高导致锅炉效率下降的问题,建立了中速磨煤机的热平衡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可知,煤中水分含量对磨煤机进出口温度影响较大,且煤中水分每增加1%,磨煤机入口热风温度相应增加约12℃。因此,在保证机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降低冷风量来提高磨煤机出口温度即提高磨煤机入口热风温度,可以充分回收利用尾部烟气热量,提高锅炉热效率。该方法不需任何运行成本和设备投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机械设计
王道累,胡松,朱嘉伟
摘要:
清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可使机器人依照设计路线行走,做到真正的全自动化。采用迂回式路径规划作为全覆盖路径的基础路径,建立了能耗分析方法以确定清洁机器人的行走方向。该规划方式几乎能达到全程覆盖率。又提出了从单个障碍物到多个障碍物的避障路径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试验模拟表明,该方法有效。
褚伟俊,许智强,于若甫,马行驰,陈乃超
摘要:
精密测量技术是先进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精度的大型轴类零件,分析了该类零件在位测量的主要技术方法,总结了大型轴类零件在测量坐标系统、尺寸精度的测量方法、形状误差的测量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在位测量领域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和方向。
污染物控制
樊胜,程智海
摘要:
无烟煤锅炉由于挥发分含量低,着火困难,所以设计过程中都采用了较高的燃烧温度,从而导致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入口NOx排放浓度较高,脱硝系统压力较大。设计过程中灰颗粒尺寸选型不合理、灰黏性偏高、系统安装结构不合理以及喷氨量偏大等问题是引起脱硝系统积灰堵塞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脱硝系统优化改造和提高喷氨调整的自动化程度等,可以有效缓解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堵塞情况;通过计算氨氮摩尔比,可以对氨逃逸浓度的测量结果进行校核。
吴江,MUZVIDZIWA Humphroy,关昱,张文博,徐凯
摘要:
烟气除尘技术由静电除尘、袋式除尘,发展到电袋复合除尘。烟气脱硫有干法、半干法、湿法等多种技术,但目前应用最广的仍是石灰石-石膏湿法。电厂烟气脱硝主要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其关键在于低负荷、全负荷烟气脱硝催化剂的开发以及催化剂的再生。活性炭喷射是烟气脱汞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其成本高昂,并影响飞灰的综合利用,近年来,催化烟气脱汞技术得到了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种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可减少单种污染物各自脱除的运行成本,已成为发展趋势。
王昭宏,李博
摘要:
针对化工园区产生的各类危险废物的形态和特征,从废物的工艺路线选择、工艺流程分析、设备工艺参数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回转窑焚烧系统的工程原理和性能特点。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回转窑+二燃室+余热锅炉+急冷塔+干法脱酸+布袋除尘+湿法脱酸工艺能够满足国家标准中对于烟气污染物排放及灰渣热灼减率的要求。
周洪权,宋学顶,陶晓波,官贞珍
摘要:
以某生活垃圾焚烧厂实际运行的蜂窝状钒钨钛低温脱硝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压损测试、活性测试和脱硝效率检测,研究了典型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低温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运行结果表明,蜂窝状催化剂在抗中毒能力上要强于颗粒状催化剂;SCR低温催化剂反应温度可降低到166~170℃,脱硝效率达到50%左右;为控制排烟中的氨逃逸量,氨氮当量比值不宜超过1.3。
电力设备安全
牛群凯,朱瑞,朱全军,任建兴,王苏民,吴世伟,陈达多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输电塔架结构可靠性问题,以可靠度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MATLAB软件中多项式稳健拟合工具对考虑风荷载和覆冰荷载下的功能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塔架结构失效的功能函数。拟合结果表明,塔架的最大位移随着风速和覆冰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风速较覆冰厚度在塔架可靠度分析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然后,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不同工况下输电塔架结构的可靠度。最后,分析了变量相关性,发现随着相关系数的增大,可靠指标减小,且两者呈线性关系。
冯平辉,李健,杨晓松,童建红,许德强
摘要:
我国农村电力系统普遍存在三相不平衡问题。构建了一套基于台区管理终端的分散式换相控制系统,并在智能开关和控制系统研发的基础上,开展了农村典型电力系统三相不平衡治理系统的试运行。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可以使三相不平衡度从现有的60%~80%降低至20%~30%。
陆杨,王昊,周欢,辛军,韩春辉
摘要:
以高压断路器实物作为试验对象,根据实际地震中断路器的损害情况,选取合适的输入地震波,在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测量断路器关键部位的加速度、位移及应变,采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研究断路器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用以综合评定高压断路器的抗震性能。
特约专稿
符杨,杨凡,王泽宁
摘要:
海上风机重要部件价格高昂,备件数量配置不合理会导致风机可用率低,成本增加。为了合理确定备件数量,提出了基于部件更新的海上风电场备件数量优化方案。首先,针对部件复杂的劣化过程引入不定期检测策略,运用时间延迟理论优化部件维护策略,得出了部件的更新周期。其次,考虑备件的循环利用,以提高部件可用率为目标,构建基于部件更新的马尔科夫过程。最后,通过算例仿真,证实了该方法有助于合理配置备件数量,降低备件管理成本。
新能源与分布式能源
刘晓婧,张进明,葛志松,穆志君
摘要:
建立中压天然气流量计实流标定装置时,门站调压引起检定用天然气压力、流速、温度均发生波动,这些波动均会影响测量的准确度。以某待建中压天然气流量计实流标定方案为例,根据设计参数进行了管道系统动态仿真,对实流标定装置中最佳检定点的选择进行了讨论。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调压器出口2 m以上的距离处,管道内检定用天然气压力、流速、温度的波动符合检定规程的要求。
张振海,刘建峰,丁昇,袁斌霞,夏阳春,李敏,王道累
摘要:
作为新型催化剂的代表,氮掺杂碳纤维催化剂由于拥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催化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二氧化碳电解处理等领域。综述了目前氮掺杂碳纤维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此种催化剂的合成原理、常用制备方法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梁俊翠,刘方
摘要:
基于Dymola仿真平台,建立了跨临界CO2热泵储能系统动态模型,模拟研究了系统中储能水箱几何尺寸对其性能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比对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借助MATLAB优化工具箱,优化储能水箱的内部结构,优化后热分层系数提高了2.95%。在Dymola中建立优化后的热分层水箱模型,然后通过Dymola建立的热泵储能动态模型对储能水箱尺寸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系统总性能系数提高了3.71%。
卢胤龙,韩明新,任洪波,吴琼
摘要:
构建冷、热、电等不同形式能源在生产、传输、消纳等多环节协同优化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所需。首先,介绍了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基本概念、供能类型及关键技术,结合国内外试点经验,阐述了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能源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梳理了系统优化的内容和路径,探讨了优化路径中的现有研究方法及其不足。最后,总结了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谢红振,马昕霞,李永光
摘要:
搭建了搅拌式风力致热实验装置,进行风力搅拌致热实验,通过动态扭矩测试仪和数据采集仪记录了启动阶段及致热过程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启动扭矩受搅拌转速影响,转速越快,启动扭矩越大;在不考虑能量损失的理想状态下,特定时间范围内,搅拌时间越长温升越高;特定转速范围内,搅拌转速越快,搅拌介质温升速率越大。
叶扬天,卢平,王昱璇,刘凯
摘要:
以杨树枝、柳树枝、稻壳、玉米秸秆、成型稻壳和成型木屑6种生物质为对象,在烘焙温度为200~300℃和停留时间为20~40 min的条件下,利用固定床烘焙实验装置开展了生物质烘焙实验,结合生物炭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热值测定结果,分析了烘焙温度和停留时间对生物炭H/C,O/C,能量得率,能量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烘焙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加,生物炭的挥发分,质量得率,H/C,O/C,能量得率不断下降,固定碳、低位发热量和能量密度不断升高;烘焙温度对生物炭的影响显著强于停留时间,烘焙处理对木质类和农业类生物质影响显著强于成型生物质;在烘焙温度为300℃和停留时间为40 min的条件下,成型生物质的能量密度最高仅为1.10,而木质类生物质的能量密度最高可达到1.40。
能源与动力工程
刘建全,石竟达,张继国,吉慧敏,赵柏阳
摘要:
以某1 000 MW机组核电站压水堆设计及试验数据为依据,将燃料组件沿轴向分为若干个控制体,利用MATLAB软件对临界热流密度(CHF)特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正常运行工况下沿冷却剂流动方向,冷却剂温度从下部第一个控制体到最上部控制体,温度变化趋势为先慢后快最后变化平缓,最高温度值出现在堆芯出口处;燃料棒表面温度变化与核功率有一定的相关性,核功率比较大的燃料棒中间区域热流密度也较大;各核功率状态下偏离泡核沸腾比(DNBR)最小值出现在中间稍偏上的控制体处,DNBR值总体上呈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最高核功率状态下,最小DNBR值最接近1.3,实际热流密度最接近CHF,出现CHF现象的概率增加,运行过程中应防止反应堆超功率运行。
赵飞宇,付在国,张莉,曾卓雄
摘要:
为深入阐明聚合物减阻剂对壁湍流的影响,试验研究了聚合物槽道减阻流中近壁对数层的湍流特征结构。高分子聚合物溶液经过多孔壁面缓慢注入槽道,采用立体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对数层中流向与展向平面内3个方向的速度分量,采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流向与垂直壁面方向平面的速度场。基于条件平均的方法,发现在对数层存在低动量流体的大尺度条带结构,在黏弹性聚合物溶液的影响下,条带在展向方向上扩展,在流向方向上拉伸;条带周围垂直壁面方向的脉动速度强度明显降低,类喷射运动被显著抑制。
蔡灵娟
摘要:
针对某公司2台机组对外供热以来存在协调的问题,提出了供热机组协调修改方案,并应用于该公司2台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中。实施效果表明,该方案解决了该公司2台机组存在的问题,使机组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李其华,冯伟忠
摘要:
针对某燃煤电厂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冷风率偏高导致锅炉效率下降的问题,建立了中速磨煤机的热平衡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可知,煤中水分含量对磨煤机进出口温度影响较大,且煤中水分每增加1%,磨煤机入口热风温度相应增加约12℃。因此,在保证机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降低冷风量来提高磨煤机出口温度即提高磨煤机入口热风温度,可以充分回收利用尾部烟气热量,提高锅炉热效率。该方法不需任何运行成本和设备投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机械设计
王道累,胡松,朱嘉伟
摘要:
清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可使机器人依照设计路线行走,做到真正的全自动化。采用迂回式路径规划作为全覆盖路径的基础路径,建立了能耗分析方法以确定清洁机器人的行走方向。该规划方式几乎能达到全程覆盖率。又提出了从单个障碍物到多个障碍物的避障路径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试验模拟表明,该方法有效。
褚伟俊,许智强,于若甫,马行驰,陈乃超
摘要:
精密测量技术是先进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精度的大型轴类零件,分析了该类零件在位测量的主要技术方法,总结了大型轴类零件在测量坐标系统、尺寸精度的测量方法、形状误差的测量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在位测量领域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和方向。
污染物控制
樊胜,程智海
摘要:
无烟煤锅炉由于挥发分含量低,着火困难,所以设计过程中都采用了较高的燃烧温度,从而导致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入口NOx排放浓度较高,脱硝系统压力较大。设计过程中灰颗粒尺寸选型不合理、灰黏性偏高、系统安装结构不合理以及喷氨量偏大等问题是引起脱硝系统积灰堵塞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脱硝系统优化改造和提高喷氨调整的自动化程度等,可以有效缓解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堵塞情况;通过计算氨氮摩尔比,可以对氨逃逸浓度的测量结果进行校核。
吴江,MUZVIDZIWA Humphroy,关昱,张文博,徐凯
摘要:
烟气除尘技术由静电除尘、袋式除尘,发展到电袋复合除尘。烟气脱硫有干法、半干法、湿法等多种技术,但目前应用最广的仍是石灰石-石膏湿法。电厂烟气脱硝主要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其关键在于低负荷、全负荷烟气脱硝催化剂的开发以及催化剂的再生。活性炭喷射是烟气脱汞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其成本高昂,并影响飞灰的综合利用,近年来,催化烟气脱汞技术得到了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种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可减少单种污染物各自脱除的运行成本,已成为发展趋势。
王昭宏,李博
摘要:
针对化工园区产生的各类危险废物的形态和特征,从废物的工艺路线选择、工艺流程分析、设备工艺参数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回转窑焚烧系统的工程原理和性能特点。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回转窑+二燃室+余热锅炉+急冷塔+干法脱酸+布袋除尘+湿法脱酸工艺能够满足国家标准中对于烟气污染物排放及灰渣热灼减率的要求。
周洪权,宋学顶,陶晓波,官贞珍
摘要:
以某生活垃圾焚烧厂实际运行的蜂窝状钒钨钛低温脱硝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压损测试、活性测试和脱硝效率检测,研究了典型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低温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运行结果表明,蜂窝状催化剂在抗中毒能力上要强于颗粒状催化剂;SCR低温催化剂反应温度可降低到166~170℃,脱硝效率达到50%左右;为控制排烟中的氨逃逸量,氨氮当量比值不宜超过1.3。
电力设备安全
牛群凯,朱瑞,朱全军,任建兴,王苏民,吴世伟,陈达多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输电塔架结构可靠性问题,以可靠度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MATLAB软件中多项式稳健拟合工具对考虑风荷载和覆冰荷载下的功能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塔架结构失效的功能函数。拟合结果表明,塔架的最大位移随着风速和覆冰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风速较覆冰厚度在塔架可靠度分析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然后,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不同工况下输电塔架结构的可靠度。最后,分析了变量相关性,发现随着相关系数的增大,可靠指标减小,且两者呈线性关系。
冯平辉,李健,杨晓松,童建红,许德强
摘要:
我国农村电力系统普遍存在三相不平衡问题。构建了一套基于台区管理终端的分散式换相控制系统,并在智能开关和控制系统研发的基础上,开展了农村典型电力系统三相不平衡治理系统的试运行。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可以使三相不平衡度从现有的60%~80%降低至20%~30%。
陆杨,王昊,周欢,辛军,韩春辉
摘要:
以高压断路器实物作为试验对象,根据实际地震中断路器的损害情况,选取合适的输入地震波,在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测量断路器关键部位的加速度、位移及应变,采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研究断路器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用以综合评定高压断路器的抗震性能。
特约专稿
符杨,杨凡,王泽宁
摘要:
海上风机重要部件价格高昂,备件数量配置不合理会导致风机可用率低,成本增加。为了合理确定备件数量,提出了基于部件更新的海上风电场备件数量优化方案。首先,针对部件复杂的劣化过程引入不定期检测策略,运用时间延迟理论优化部件维护策略,得出了部件的更新周期。其次,考虑备件的循环利用,以提高部件可用率为目标,构建基于部件更新的马尔科夫过程。最后,通过算例仿真,证实了该方法有助于合理配置备件数量,降低备件管理成本。
新能源与分布式能源
刘晓婧,张进明,葛志松,穆志君
摘要:
建立中压天然气流量计实流标定装置时,门站调压引起检定用天然气压力、流速、温度均发生波动,这些波动均会影响测量的准确度。以某待建中压天然气流量计实流标定方案为例,根据设计参数进行了管道系统动态仿真,对实流标定装置中最佳检定点的选择进行了讨论。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调压器出口2 m以上的距离处,管道内检定用天然气压力、流速、温度的波动符合检定规程的要求。
张振海,刘建峰,丁昇,袁斌霞,夏阳春,李敏,王道累
摘要:
作为新型催化剂的代表,氮掺杂碳纤维催化剂由于拥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催化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二氧化碳电解处理等领域。综述了目前氮掺杂碳纤维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此种催化剂的合成原理、常用制备方法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梁俊翠,刘方
摘要:
基于Dymola仿真平台,建立了跨临界CO2热泵储能系统动态模型,模拟研究了系统中储能水箱几何尺寸对其性能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比对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借助MATLAB优化工具箱,优化储能水箱的内部结构,优化后热分层系数提高了2.95%。在Dymola中建立优化后的热分层水箱模型,然后通过Dymola建立的热泵储能动态模型对储能水箱尺寸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系统总性能系数提高了3.71%。
卢胤龙,韩明新,任洪波,吴琼
摘要:
构建冷、热、电等不同形式能源在生产、传输、消纳等多环节协同优化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所需。首先,介绍了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基本概念、供能类型及关键技术,结合国内外试点经验,阐述了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能源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梳理了系统优化的内容和路径,探讨了优化路径中的现有研究方法及其不足。最后,总结了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谢红振,马昕霞,李永光
摘要:
搭建了搅拌式风力致热实验装置,进行风力搅拌致热实验,通过动态扭矩测试仪和数据采集仪记录了启动阶段及致热过程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启动扭矩受搅拌转速影响,转速越快,启动扭矩越大;在不考虑能量损失的理想状态下,特定时间范围内,搅拌时间越长温升越高;特定转速范围内,搅拌转速越快,搅拌介质温升速率越大。
叶扬天,卢平,王昱璇,刘凯
摘要:
以杨树枝、柳树枝、稻壳、玉米秸秆、成型稻壳和成型木屑6种生物质为对象,在烘焙温度为200~300℃和停留时间为20~40 min的条件下,利用固定床烘焙实验装置开展了生物质烘焙实验,结合生物炭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热值测定结果,分析了烘焙温度和停留时间对生物炭H/C,O/C,能量得率,能量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烘焙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加,生物炭的挥发分,质量得率,H/C,O/C,能量得率不断下降,固定碳、低位发热量和能量密度不断升高;烘焙温度对生物炭的影响显著强于停留时间,烘焙处理对木质类和农业类生物质影响显著强于成型生物质;在烘焙温度为300℃和停留时间为40 min的条件下,成型生物质的能量密度最高仅为1.10,而木质类生物质的能量密度最高可达到1.40。
能源与动力工程
刘建全,石竟达,张继国,吉慧敏,赵柏阳
摘要:
以某1 000 MW机组核电站压水堆设计及试验数据为依据,将燃料组件沿轴向分为若干个控制体,利用MATLAB软件对临界热流密度(CHF)特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正常运行工况下沿冷却剂流动方向,冷却剂温度从下部第一个控制体到最上部控制体,温度变化趋势为先慢后快最后变化平缓,最高温度值出现在堆芯出口处;燃料棒表面温度变化与核功率有一定的相关性,核功率比较大的燃料棒中间区域热流密度也较大;各核功率状态下偏离泡核沸腾比(DNBR)最小值出现在中间稍偏上的控制体处,DNBR值总体上呈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最高核功率状态下,最小DNBR值最接近1.3,实际热流密度最接近CHF,出现CHF现象的概率增加,运行过程中应防止反应堆超功率运行。
赵飞宇,付在国,张莉,曾卓雄
摘要:
为深入阐明聚合物减阻剂对壁湍流的影响,试验研究了聚合物槽道减阻流中近壁对数层的湍流特征结构。高分子聚合物溶液经过多孔壁面缓慢注入槽道,采用立体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对数层中流向与展向平面内3个方向的速度分量,采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流向与垂直壁面方向平面的速度场。基于条件平均的方法,发现在对数层存在低动量流体的大尺度条带结构,在黏弹性聚合物溶液的影响下,条带在展向方向上扩展,在流向方向上拉伸;条带周围垂直壁面方向的脉动速度强度明显降低,类喷射运动被显著抑制。
蔡灵娟
摘要:
针对某公司2台机组对外供热以来存在协调的问题,提出了供热机组协调修改方案,并应用于该公司2台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中。实施效果表明,该方案解决了该公司2台机组存在的问题,使机组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李其华,冯伟忠
摘要:
针对某燃煤电厂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冷风率偏高导致锅炉效率下降的问题,建立了中速磨煤机的热平衡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可知,煤中水分含量对磨煤机进出口温度影响较大,且煤中水分每增加1%,磨煤机入口热风温度相应增加约12℃。因此,在保证机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降低冷风量来提高磨煤机出口温度即提高磨煤机入口热风温度,可以充分回收利用尾部烟气热量,提高锅炉热效率。该方法不需任何运行成本和设备投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机械设计
王道累,胡松,朱嘉伟
摘要:
清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可使机器人依照设计路线行走,做到真正的全自动化。采用迂回式路径规划作为全覆盖路径的基础路径,建立了能耗分析方法以确定清洁机器人的行走方向。该规划方式几乎能达到全程覆盖率。又提出了从单个障碍物到多个障碍物的避障路径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试验模拟表明,该方法有效。
褚伟俊,许智强,于若甫,马行驰,陈乃超
摘要:
精密测量技术是先进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精度的大型轴类零件,分析了该类零件在位测量的主要技术方法,总结了大型轴类零件在测量坐标系统、尺寸精度的测量方法、形状误差的测量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在位测量领域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和方向。
污染物控制
樊胜,程智海
摘要:
无烟煤锅炉由于挥发分含量低,着火困难,所以设计过程中都采用了较高的燃烧温度,从而导致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入口NOx排放浓度较高,脱硝系统压力较大。设计过程中灰颗粒尺寸选型不合理、灰黏性偏高、系统安装结构不合理以及喷氨量偏大等问题是引起脱硝系统积灰堵塞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脱硝系统优化改造和提高喷氨调整的自动化程度等,可以有效缓解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堵塞情况;通过计算氨氮摩尔比,可以对氨逃逸浓度的测量结果进行校核。
吴江,MUZVIDZIWA Humphroy,关昱,张文博,徐凯
摘要:
烟气除尘技术由静电除尘、袋式除尘,发展到电袋复合除尘。烟气脱硫有干法、半干法、湿法等多种技术,但目前应用最广的仍是石灰石-石膏湿法。电厂烟气脱硝主要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其关键在于低负荷、全负荷烟气脱硝催化剂的开发以及催化剂的再生。活性炭喷射是烟气脱汞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其成本高昂,并影响飞灰的综合利用,近年来,催化烟气脱汞技术得到了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种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可减少单种污染物各自脱除的运行成本,已成为发展趋势。
王昭宏,李博
摘要:
针对化工园区产生的各类危险废物的形态和特征,从废物的工艺路线选择、工艺流程分析、设备工艺参数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回转窑焚烧系统的工程原理和性能特点。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回转窑+二燃室+余热锅炉+急冷塔+干法脱酸+布袋除尘+湿法脱酸工艺能够满足国家标准中对于烟气污染物排放及灰渣热灼减率的要求。
周洪权,宋学顶,陶晓波,官贞珍
摘要:
以某生活垃圾焚烧厂实际运行的蜂窝状钒钨钛低温脱硝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压损测试、活性测试和脱硝效率检测,研究了典型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低温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运行结果表明,蜂窝状催化剂在抗中毒能力上要强于颗粒状催化剂;SCR低温催化剂反应温度可降低到166~170℃,脱硝效率达到50%左右;为控制排烟中的氨逃逸量,氨氮当量比值不宜超过1.3。
电力设备安全
牛群凯,朱瑞,朱全军,任建兴,王苏民,吴世伟,陈达多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输电塔架结构可靠性问题,以可靠度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MATLAB软件中多项式稳健拟合工具对考虑风荷载和覆冰荷载下的功能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塔架结构失效的功能函数。拟合结果表明,塔架的最大位移随着风速和覆冰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风速较覆冰厚度在塔架可靠度分析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然后,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不同工况下输电塔架结构的可靠度。最后,分析了变量相关性,发现随着相关系数的增大,可靠指标减小,且两者呈线性关系。
冯平辉,李健,杨晓松,童建红,许德强
摘要:
我国农村电力系统普遍存在三相不平衡问题。构建了一套基于台区管理终端的分散式换相控制系统,并在智能开关和控制系统研发的基础上,开展了农村典型电力系统三相不平衡治理系统的试运行。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可以使三相不平衡度从现有的60%~80%降低至20%~30%。
陆杨,王昊,周欢,辛军,韩春辉
摘要:
以高压断路器实物作为试验对象,根据实际地震中断路器的损害情况,选取合适的输入地震波,在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测量断路器关键部位的加速度、位移及应变,采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研究断路器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用以综合评定高压断路器的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