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与传热
曾卓雄,刘晓婧,王漳军
摘要:
探究了加装三角形小翼纵向涡发生器的H形翅片换热流动特性.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加,回流区里的气流温度逐渐升高;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压力损失、努谢尔数增大,进出口温差、欧拉数、换热因子和综合性能都减小.随着攻角的增大,加装纵向涡发生器的单H形翅片的进出口温差、压力损失、努谢尔数、欧拉数和换热因子都增大,而综合性能先增大后减小.
张莉,杨蒋文,程器,王富华,宋建涛
摘要:
以某凝汽器为研究对象,数值模拟其壳侧蒸汽的流动情况,研究了凝汽器留有的蒸汽通道宽度对凝汽器壳侧蒸汽流动以及凝汽器压力的影响.凝汽器蒸汽通道宽度的设置应以使得其内的蒸汽流速适中为宜,流速过大会导致蒸汽流动的不均匀性,增大汽阻;过小会使得蒸汽在管束区内的流动偏低,降低换热效果.
李金斗,朱群志
摘要:
采用CFD软件,选用离散相追踪模型对直吸式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器内悬浮粒子系的运动轨迹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从而得到反应器内离散颗粒相的运动轨迹.对比不同进口速度下反应器内的粒子轨迹可知,反应器存在一个最佳进口速度,使悬浮粒子系在反应器内达到较好的悬浮流动状态.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在采用粒径为0.5μm,密度为550 g/m3的炭黑颗粒的情况下,理论研究所采用的反应器的最佳进口速度为2 m/s.
李超,朱群志
摘要:
根据多孔介质流动、传热理论,采用了多孔介质内流动、能量传递的相关数学模型,并采用P1近似法处理多孔介质的辐射吸收过程,最后运用CFD软件,计算得出了孔隙率、材料材质、流速等因素对多孔介质区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努赛尔数的影响.
分布式能源
邱留良,任洪波,班银银,杨健,蔡强
摘要: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CCHP)系统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某医院CCHP系统的分析评估中,探讨了不同原动机类型对该用户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燃气内燃机CCHP系统经济性最佳,燃料电池CCHP系统环境性和节能性均最优,而燃气轮机CCHP系统对医院等民用建筑的适用性则较差.
李晋超,郑莆燕,王建刚,周志云,甘志超,卢冬冬,王乔良
摘要:
由于分布式供能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供能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导致了本身的高效率优势无法发挥,合适的负荷适应调节方法能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介绍了目前应用较多的几种负荷适应调节技术的特点与应用情况,指出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用户负荷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多种负荷适应调节方法综合应用将是一个研究方向.
刘青荣,廖丽娜,任洪波,班银银,杨健
摘要:
介绍了分布式能源的优势,从国家与地方性分布式能源政策以及目前上海市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现状两个角度来剖析上海市燃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现状.同时根据现有的政策条件以及项目存在的问题,对燃气分布式能源在实际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各种文献资料提出了相应建议.
污染物控制
倪补,李超恩,赵丽丽,张静,赵镇
摘要:
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YVO4光催化剂,并通过掺杂C和Sm3+对其进行改性,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BET)对其形态、结构、组成和性质进行表征.在紫外光条件下,对YVO4及其改性后的催化剂进行脱除气态元素汞(Hg0)评价,YVO4,YVO4掺碳,YVO4掺Sm3+,YVO4掺Sm3+掺碳催化剂脱汞效率分别为10.5%,9.1%,5.2%,19.6%.其中YVO4:Sm3+/C效果最好,但也只有19.6%.这可能是紫外光激发了YVO4导带的电子,且电子成功地跃迁到了价带,但由于此反应产生的光生载流子能量较弱,不足以激发自由·OH,只能靠光生载流子直接氧化汞,导致样品不能高效光催化氧化汞.
官贞珍,王渡
摘要:
分析了水合肼在温度为700~1000℃,氧含量为3.6%~11.4%,NO浓度为450×10-6(体积比)左右时,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对烟气中NOx的脱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用水合肼作为脱硝还原剂时,肼可直接分解产生NH2活性基元,且合适的高温和较低的O2含量有利于NOx的还原脱除.
丁承刚,郭士义,丁红蕾,李付晓,郭瑞堂,潘卫国
摘要:
介绍了氨基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在火电厂中的应用及其主流技术.分析了该技术过程主要涉及的化学反应,从而揭示了其主要原理.通过分析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刘铭波,郭瑞堂
摘要:
对Ce/TiO2催化剂的碱金属中毒机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采用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进行实验,发现碱金属对催化剂活性有抑制作用,并通过一系列表征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王沛迪,王雪涛,刘予,任建兴
摘要: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提高,为了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新要求,湿式静电除尘器(WESP)作为一项新型高效除尘技术被广泛关注.论述了WESP的工作原理、分类、技术特点,探讨了WESP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表明湿式电除尘器技术是成熟可靠的,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陈先托,张冲,吴江,周瑞兴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和Fe共掺杂的BiVO4可见光光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测试(BET)和紫外-可见漫反射谱(UV-Vis DRS)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N-Fe共掺杂对BiVO4晶型没有产生影响,掺杂前后均为单斜晶系,但晶粒粒径有所减小,BET比表面积相对增大.由UV-Vis可知,N-Fe共掺杂的BiVO4的吸光强度明显增强,禁带宽度变窄.以可见光降解甲基橙(MO)考察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N-Fe共掺杂的BiVO4对MO的降解速率明显高于纯BiVO4,证明N-Fe共掺杂产生的协同效应提高了BiVO4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活性.
刘欢,李芳芹,张继发,姬海刚,张晓峰,刘继勇
摘要:
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有机胺溶液吸收CO2是一项突破性新技术,体积传质系数KGa是衡量填料塔性能高低的重要参数.建立了填料床中气液间体积传质模型,推导出体积传质系数的数学表达式,搭建了实验台以探究转子转速、气体流量、吸收液流量、温度变化对气液间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工况条件对提高气液间的体积传质系数非常重要.
热力发电
阮英峰,郑家衡,何平
摘要:
对国产引进型630 MW汽轮机低压缸排汽通道进行优化,以降低排汽压力、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在凝汽器喉部加装导流装置,使其排汽流场趋于合理,凝汽器换热管的热负荷更均匀.实际运行和试验证明,排汽压力降低0.3 kPa以上,功率相应增加了0.18%,排汽通道优化取得显著效益.
张秀芬,姜未汀,吕涵
摘要:
根据对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的选取原则,选出7种工质作为备选工质,建立了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并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其热力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分别对7种工质的蒸发压力、单位工质净功量、不可逆损失、热效率、(火用)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给定的热源范围内,R141b各项性能最佳,R1233zd其次,而R1234yf和R1234ze表现较差.
潘世汉
摘要:
针对煤制气项目副产的气、固废弃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分析废气、含尘焦油、细灰滤渣等不同组分及其燃烧特性,对多种废弃物回锅炉掺烧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指出了掺烧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难点问题,并结合煤化工气化炉工艺技术要求及某些煤化工企业掺烧的应用实例,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特约专稿
王渡,江剑明,陈德珍
摘要: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将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系统、柔性薄膜太阳能光伏系统和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3个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比较和计算可知,柔性薄膜太阳能光伏系统最适合在封场后垃圾填埋场上应用.
王龙辉,李永光,周侣,马昕霞,张丽华
摘要:
以我国电网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全网中火电、水电以及核电对风电调峰的影响,运用电网中的供需平衡关系和发电机组调峰能力来计算我国电网在现有负荷下能够接纳的最大风电容量.该方法既满足电网的负荷平衡,又不会有过余电网出力,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依据该方法计算出2013年我国电网容纳风电容量为2.03×108 kW,考虑电网的安全性后缩减为1.29×108 kW,大于现有的风电并网容量7.72×107 kW,由此可见,我国风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发电系统与运行
张涛,朱群志,李琦芬
摘要:
为拓展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将光伏-太阳能热泵与热管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光伏-太阳能热泵/热管复合系统的思想;设计并搭建了光伏-太阳能热泵/热管复合系统实验测试平台,对热管单独运行和热泵单独运行模式下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管单独运行模式下,系统的日平均光热效率低于普通的PV/T系统;而热泵单独运行模式下,系统具有较高的日平均光热效率及热泵的性能系数.
廖代发
摘要:
阐述了基于空间电压矢量控制技术的有源滤波补偿技术理论,并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利用PSIM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流动与传热
曾卓雄,刘晓婧,王漳军
摘要:
探究了加装三角形小翼纵向涡发生器的H形翅片换热流动特性.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加,回流区里的气流温度逐渐升高;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压力损失、努谢尔数增大,进出口温差、欧拉数、换热因子和综合性能都减小.随着攻角的增大,加装纵向涡发生器的单H形翅片的进出口温差、压力损失、努谢尔数、欧拉数和换热因子都增大,而综合性能先增大后减小.
张莉,杨蒋文,程器,王富华,宋建涛
摘要:
以某凝汽器为研究对象,数值模拟其壳侧蒸汽的流动情况,研究了凝汽器留有的蒸汽通道宽度对凝汽器壳侧蒸汽流动以及凝汽器压力的影响.凝汽器蒸汽通道宽度的设置应以使得其内的蒸汽流速适中为宜,流速过大会导致蒸汽流动的不均匀性,增大汽阻;过小会使得蒸汽在管束区内的流动偏低,降低换热效果.
李金斗,朱群志
摘要:
采用CFD软件,选用离散相追踪模型对直吸式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器内悬浮粒子系的运动轨迹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从而得到反应器内离散颗粒相的运动轨迹.对比不同进口速度下反应器内的粒子轨迹可知,反应器存在一个最佳进口速度,使悬浮粒子系在反应器内达到较好的悬浮流动状态.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在采用粒径为0.5μm,密度为550 g/m3的炭黑颗粒的情况下,理论研究所采用的反应器的最佳进口速度为2 m/s.
李超,朱群志
摘要:
根据多孔介质流动、传热理论,采用了多孔介质内流动、能量传递的相关数学模型,并采用P1近似法处理多孔介质的辐射吸收过程,最后运用CFD软件,计算得出了孔隙率、材料材质、流速等因素对多孔介质区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努赛尔数的影响.
分布式能源
邱留良,任洪波,班银银,杨健,蔡强
摘要: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CCHP)系统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某医院CCHP系统的分析评估中,探讨了不同原动机类型对该用户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燃气内燃机CCHP系统经济性最佳,燃料电池CCHP系统环境性和节能性均最优,而燃气轮机CCHP系统对医院等民用建筑的适用性则较差.
李晋超,郑莆燕,王建刚,周志云,甘志超,卢冬冬,王乔良
摘要:
由于分布式供能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供能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导致了本身的高效率优势无法发挥,合适的负荷适应调节方法能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介绍了目前应用较多的几种负荷适应调节技术的特点与应用情况,指出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用户负荷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多种负荷适应调节方法综合应用将是一个研究方向.
刘青荣,廖丽娜,任洪波,班银银,杨健
摘要:
介绍了分布式能源的优势,从国家与地方性分布式能源政策以及目前上海市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现状两个角度来剖析上海市燃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现状.同时根据现有的政策条件以及项目存在的问题,对燃气分布式能源在实际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各种文献资料提出了相应建议.
污染物控制
倪补,李超恩,赵丽丽,张静,赵镇
摘要:
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YVO4光催化剂,并通过掺杂C和Sm3+对其进行改性,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BET)对其形态、结构、组成和性质进行表征.在紫外光条件下,对YVO4及其改性后的催化剂进行脱除气态元素汞(Hg0)评价,YVO4,YVO4掺碳,YVO4掺Sm3+,YVO4掺Sm3+掺碳催化剂脱汞效率分别为10.5%,9.1%,5.2%,19.6%.其中YVO4:Sm3+/C效果最好,但也只有19.6%.这可能是紫外光激发了YVO4导带的电子,且电子成功地跃迁到了价带,但由于此反应产生的光生载流子能量较弱,不足以激发自由·OH,只能靠光生载流子直接氧化汞,导致样品不能高效光催化氧化汞.
官贞珍,王渡
摘要:
分析了水合肼在温度为700~1000℃,氧含量为3.6%~11.4%,NO浓度为450×10-6(体积比)左右时,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对烟气中NOx的脱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用水合肼作为脱硝还原剂时,肼可直接分解产生NH2活性基元,且合适的高温和较低的O2含量有利于NOx的还原脱除.
丁承刚,郭士义,丁红蕾,李付晓,郭瑞堂,潘卫国
摘要:
介绍了氨基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在火电厂中的应用及其主流技术.分析了该技术过程主要涉及的化学反应,从而揭示了其主要原理.通过分析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刘铭波,郭瑞堂
摘要:
对Ce/TiO2催化剂的碱金属中毒机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采用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进行实验,发现碱金属对催化剂活性有抑制作用,并通过一系列表征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王沛迪,王雪涛,刘予,任建兴
摘要: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提高,为了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新要求,湿式静电除尘器(WESP)作为一项新型高效除尘技术被广泛关注.论述了WESP的工作原理、分类、技术特点,探讨了WESP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表明湿式电除尘器技术是成熟可靠的,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陈先托,张冲,吴江,周瑞兴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和Fe共掺杂的BiVO4可见光光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测试(BET)和紫外-可见漫反射谱(UV-Vis DRS)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N-Fe共掺杂对BiVO4晶型没有产生影响,掺杂前后均为单斜晶系,但晶粒粒径有所减小,BET比表面积相对增大.由UV-Vis可知,N-Fe共掺杂的BiVO4的吸光强度明显增强,禁带宽度变窄.以可见光降解甲基橙(MO)考察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N-Fe共掺杂的BiVO4对MO的降解速率明显高于纯BiVO4,证明N-Fe共掺杂产生的协同效应提高了BiVO4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活性.
刘欢,李芳芹,张继发,姬海刚,张晓峰,刘继勇
摘要:
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有机胺溶液吸收CO2是一项突破性新技术,体积传质系数KGa是衡量填料塔性能高低的重要参数.建立了填料床中气液间体积传质模型,推导出体积传质系数的数学表达式,搭建了实验台以探究转子转速、气体流量、吸收液流量、温度变化对气液间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工况条件对提高气液间的体积传质系数非常重要.
热力发电
阮英峰,郑家衡,何平
摘要:
对国产引进型630 MW汽轮机低压缸排汽通道进行优化,以降低排汽压力、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在凝汽器喉部加装导流装置,使其排汽流场趋于合理,凝汽器换热管的热负荷更均匀.实际运行和试验证明,排汽压力降低0.3 kPa以上,功率相应增加了0.18%,排汽通道优化取得显著效益.
张秀芬,姜未汀,吕涵
摘要:
根据对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的选取原则,选出7种工质作为备选工质,建立了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并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其热力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分别对7种工质的蒸发压力、单位工质净功量、不可逆损失、热效率、(火用)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给定的热源范围内,R141b各项性能最佳,R1233zd其次,而R1234yf和R1234ze表现较差.
潘世汉
摘要:
针对煤制气项目副产的气、固废弃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分析废气、含尘焦油、细灰滤渣等不同组分及其燃烧特性,对多种废弃物回锅炉掺烧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指出了掺烧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难点问题,并结合煤化工气化炉工艺技术要求及某些煤化工企业掺烧的应用实例,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特约专稿
王渡,江剑明,陈德珍
摘要: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将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系统、柔性薄膜太阳能光伏系统和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3个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比较和计算可知,柔性薄膜太阳能光伏系统最适合在封场后垃圾填埋场上应用.
王龙辉,李永光,周侣,马昕霞,张丽华
摘要:
以我国电网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全网中火电、水电以及核电对风电调峰的影响,运用电网中的供需平衡关系和发电机组调峰能力来计算我国电网在现有负荷下能够接纳的最大风电容量.该方法既满足电网的负荷平衡,又不会有过余电网出力,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依据该方法计算出2013年我国电网容纳风电容量为2.03×108 kW,考虑电网的安全性后缩减为1.29×108 kW,大于现有的风电并网容量7.72×107 kW,由此可见,我国风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发电系统与运行
张涛,朱群志,李琦芬
摘要:
为拓展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将光伏-太阳能热泵与热管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光伏-太阳能热泵/热管复合系统的思想;设计并搭建了光伏-太阳能热泵/热管复合系统实验测试平台,对热管单独运行和热泵单独运行模式下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管单独运行模式下,系统的日平均光热效率低于普通的PV/T系统;而热泵单独运行模式下,系统具有较高的日平均光热效率及热泵的性能系数.
廖代发
摘要:
阐述了基于空间电压矢量控制技术的有源滤波补偿技术理论,并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利用PSIM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流动与传热
曾卓雄,刘晓婧,王漳军
摘要:
探究了加装三角形小翼纵向涡发生器的H形翅片换热流动特性.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加,回流区里的气流温度逐渐升高;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压力损失、努谢尔数增大,进出口温差、欧拉数、换热因子和综合性能都减小.随着攻角的增大,加装纵向涡发生器的单H形翅片的进出口温差、压力损失、努谢尔数、欧拉数和换热因子都增大,而综合性能先增大后减小.
张莉,杨蒋文,程器,王富华,宋建涛
摘要:
以某凝汽器为研究对象,数值模拟其壳侧蒸汽的流动情况,研究了凝汽器留有的蒸汽通道宽度对凝汽器壳侧蒸汽流动以及凝汽器压力的影响.凝汽器蒸汽通道宽度的设置应以使得其内的蒸汽流速适中为宜,流速过大会导致蒸汽流动的不均匀性,增大汽阻;过小会使得蒸汽在管束区内的流动偏低,降低换热效果.
李金斗,朱群志
摘要:
采用CFD软件,选用离散相追踪模型对直吸式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器内悬浮粒子系的运动轨迹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从而得到反应器内离散颗粒相的运动轨迹.对比不同进口速度下反应器内的粒子轨迹可知,反应器存在一个最佳进口速度,使悬浮粒子系在反应器内达到较好的悬浮流动状态.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在采用粒径为0.5μm,密度为550 g/m3的炭黑颗粒的情况下,理论研究所采用的反应器的最佳进口速度为2 m/s.
李超,朱群志
摘要:
根据多孔介质流动、传热理论,采用了多孔介质内流动、能量传递的相关数学模型,并采用P1近似法处理多孔介质的辐射吸收过程,最后运用CFD软件,计算得出了孔隙率、材料材质、流速等因素对多孔介质区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努赛尔数的影响.
分布式能源
邱留良,任洪波,班银银,杨健,蔡强
摘要: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CCHP)系统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某医院CCHP系统的分析评估中,探讨了不同原动机类型对该用户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燃气内燃机CCHP系统经济性最佳,燃料电池CCHP系统环境性和节能性均最优,而燃气轮机CCHP系统对医院等民用建筑的适用性则较差.
李晋超,郑莆燕,王建刚,周志云,甘志超,卢冬冬,王乔良
摘要:
由于分布式供能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供能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导致了本身的高效率优势无法发挥,合适的负荷适应调节方法能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介绍了目前应用较多的几种负荷适应调节技术的特点与应用情况,指出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用户负荷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多种负荷适应调节方法综合应用将是一个研究方向.
刘青荣,廖丽娜,任洪波,班银银,杨健
摘要:
介绍了分布式能源的优势,从国家与地方性分布式能源政策以及目前上海市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现状两个角度来剖析上海市燃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现状.同时根据现有的政策条件以及项目存在的问题,对燃气分布式能源在实际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各种文献资料提出了相应建议.
污染物控制
倪补,李超恩,赵丽丽,张静,赵镇
摘要:
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YVO4光催化剂,并通过掺杂C和Sm3+对其进行改性,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BET)对其形态、结构、组成和性质进行表征.在紫外光条件下,对YVO4及其改性后的催化剂进行脱除气态元素汞(Hg0)评价,YVO4,YVO4掺碳,YVO4掺Sm3+,YVO4掺Sm3+掺碳催化剂脱汞效率分别为10.5%,9.1%,5.2%,19.6%.其中YVO4:Sm3+/C效果最好,但也只有19.6%.这可能是紫外光激发了YVO4导带的电子,且电子成功地跃迁到了价带,但由于此反应产生的光生载流子能量较弱,不足以激发自由·OH,只能靠光生载流子直接氧化汞,导致样品不能高效光催化氧化汞.
官贞珍,王渡
摘要:
分析了水合肼在温度为700~1000℃,氧含量为3.6%~11.4%,NO浓度为450×10-6(体积比)左右时,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对烟气中NOx的脱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用水合肼作为脱硝还原剂时,肼可直接分解产生NH2活性基元,且合适的高温和较低的O2含量有利于NOx的还原脱除.
丁承刚,郭士义,丁红蕾,李付晓,郭瑞堂,潘卫国
摘要:
介绍了氨基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在火电厂中的应用及其主流技术.分析了该技术过程主要涉及的化学反应,从而揭示了其主要原理.通过分析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刘铭波,郭瑞堂
摘要:
对Ce/TiO2催化剂的碱金属中毒机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采用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进行实验,发现碱金属对催化剂活性有抑制作用,并通过一系列表征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王沛迪,王雪涛,刘予,任建兴
摘要: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提高,为了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新要求,湿式静电除尘器(WESP)作为一项新型高效除尘技术被广泛关注.论述了WESP的工作原理、分类、技术特点,探讨了WESP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表明湿式电除尘器技术是成熟可靠的,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陈先托,张冲,吴江,周瑞兴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和Fe共掺杂的BiVO4可见光光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测试(BET)和紫外-可见漫反射谱(UV-Vis DRS)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N-Fe共掺杂对BiVO4晶型没有产生影响,掺杂前后均为单斜晶系,但晶粒粒径有所减小,BET比表面积相对增大.由UV-Vis可知,N-Fe共掺杂的BiVO4的吸光强度明显增强,禁带宽度变窄.以可见光降解甲基橙(MO)考察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N-Fe共掺杂的BiVO4对MO的降解速率明显高于纯BiVO4,证明N-Fe共掺杂产生的协同效应提高了BiVO4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活性.
刘欢,李芳芹,张继发,姬海刚,张晓峰,刘继勇
摘要:
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有机胺溶液吸收CO2是一项突破性新技术,体积传质系数KGa是衡量填料塔性能高低的重要参数.建立了填料床中气液间体积传质模型,推导出体积传质系数的数学表达式,搭建了实验台以探究转子转速、气体流量、吸收液流量、温度变化对气液间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工况条件对提高气液间的体积传质系数非常重要.
热力发电
阮英峰,郑家衡,何平
摘要:
对国产引进型630 MW汽轮机低压缸排汽通道进行优化,以降低排汽压力、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在凝汽器喉部加装导流装置,使其排汽流场趋于合理,凝汽器换热管的热负荷更均匀.实际运行和试验证明,排汽压力降低0.3 kPa以上,功率相应增加了0.18%,排汽通道优化取得显著效益.
张秀芬,姜未汀,吕涵
摘要:
根据对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的选取原则,选出7种工质作为备选工质,建立了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并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其热力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分别对7种工质的蒸发压力、单位工质净功量、不可逆损失、热效率、(火用)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给定的热源范围内,R141b各项性能最佳,R1233zd其次,而R1234yf和R1234ze表现较差.
潘世汉
摘要:
针对煤制气项目副产的气、固废弃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分析废气、含尘焦油、细灰滤渣等不同组分及其燃烧特性,对多种废弃物回锅炉掺烧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指出了掺烧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难点问题,并结合煤化工气化炉工艺技术要求及某些煤化工企业掺烧的应用实例,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特约专稿
王渡,江剑明,陈德珍
摘要: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将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系统、柔性薄膜太阳能光伏系统和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3个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比较和计算可知,柔性薄膜太阳能光伏系统最适合在封场后垃圾填埋场上应用.
王龙辉,李永光,周侣,马昕霞,张丽华
摘要:
以我国电网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全网中火电、水电以及核电对风电调峰的影响,运用电网中的供需平衡关系和发电机组调峰能力来计算我国电网在现有负荷下能够接纳的最大风电容量.该方法既满足电网的负荷平衡,又不会有过余电网出力,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依据该方法计算出2013年我国电网容纳风电容量为2.03×108 kW,考虑电网的安全性后缩减为1.29×108 kW,大于现有的风电并网容量7.72×107 kW,由此可见,我国风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发电系统与运行
张涛,朱群志,李琦芬
摘要:
为拓展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将光伏-太阳能热泵与热管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光伏-太阳能热泵/热管复合系统的思想;设计并搭建了光伏-太阳能热泵/热管复合系统实验测试平台,对热管单独运行和热泵单独运行模式下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管单独运行模式下,系统的日平均光热效率低于普通的PV/T系统;而热泵单独运行模式下,系统具有较高的日平均光热效率及热泵的性能系数.
廖代发
摘要:
阐述了基于空间电压矢量控制技术的有源滤波补偿技术理论,并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利用PSIM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